雕塑释义
2018/12/09
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或可雕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由于它占有三度(长、宽、高)空间,因此亦名“空间艺术”。也有称之为“视觉艺术”或“触觉艺术”的。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等。又可分为室外雕塑和室内雕塑。因材料能长期保存,并能起到装饰和美化建筑、器皿等作用,故常带有永久性和纪念性。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时期,就并存着写实与装饰风格的雕塑,至今犹大量存在。商周时出现憩静稚拙与写实俏色的玉雕和严峻而神秘的青铜器浮雕,构成以几何纹样为主的装饰风格。春秋、战国的雕塑、风格多样,并统一在强烈动感和装饰变形之中。秦代雕塑以静中有动、威仪棣棣的写实风格,代替战乱年代博斗感和装饰风。汉代雕塑以深刻的内容和鲜明的动感,表现出社会现实的深度。到南北朝,石窑和寺庙的雕塑,风格和类别趋于繁多。唐代雕塑,造型丰满优美,气势宏阔,流传久远。宋代雕塑精于表现现实生活,雕塑技法创新。清代雕塑则浮丽而繁琐。雕塑艺术多半通俗易懂,能突破语言、文字、国家及民族的限制,形象地记录科学、文化、经济、政治、军事、风俗等社会生活,具有相当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珍贵资料。
默塑 雕塑术语。雕塑习作的一种。一般指在对人(或物)作雕塑写生的基本练习结束后(或练习中),进行只凭记忆、不看对象的塑造。是基本训练的课程之一。它能巩固形象记忆,加强对人物自然规律的理解。
速塑 雕塑术语。雕塑习作的一种。一般指在短时间内、用简要的方法、将塑泥或可塑性材料塑造出对象动作形相和神韵的小品雕塑。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是收集立体形象素材的快速方法。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形象的记忆力及迅速描绘对象的能力。
石雕
亦称“石刻”。雕刻艺术之一。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古代大型石窟、摩崖、陵墓雕刻与建筑雕刻,绝大多数用石雕成,现仍保存大量的石窟。秦代的石鲸鱼是巨大的石质雕刻,玉石雕刻则多为小型。学中用材料为大理石(汉白玉是其中之一)、青石、花岗石、砂石等。由于石的原材料得诸自然,且能长期保存,故石雕成为大型纪念性与装饰性雕刻的主要艺术品种。传统石雕,是以斧、锤、凿等作为工具,近代有采用甘油、火药及简单机械替代的。因石雕品种繁多,色泽纹理绚丽多彩,与天空地貌融为一体,材料质感和景物协调一致,如乐山大佛等,给人以崇高和美的享受。
木雕
雕刻艺术之一。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常用的有楠木、樟木、柏木、黄杨、龙眼木、红木、梨木、杨木、桑树根及其他果木;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眼,以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楼台亭阁、动物水禽等室内小型题材作品为主。讲究刀法和风格,以及利用木料本身自然的特点去寻找材料内在的表现力,在表面的色泽、纹理、结构等微妙的变化中相形度势,因材施艺、量形取材,加以斧凿,在艺术上有独特的趣味。我国有长期的木雕传统,如楚墓木雕及鲁班做木雕的传说等,而木构古建筑的各部位装饰,大量使用木雕配合,则是建筑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室内的木雕也有大型的,主要用作宗教的偶像,雍和宫的巨型独木大佛及承德的粘拼木块制成的巨型观音像都是木雕名作。
骨雕
亦称“骨刻”,雕刻艺术。按材料分类之雕刻品种之一。指在动物骨头或骨制品上雕刻的花纹或物像。因为骨质细密坚实,适于精雕细琢那些较为精美的形象。人类祖先用粗犷的骨雕制品开创了中国的雕塑艺术。距60~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出土的骨针,是我国最古老的雕刻品之一。始于原始社会,是介于绘画与雕刻的一种艺术。到了新石器时代是形式多样的小型雕刻品,其骨雕有了长足的发展,有阴纹线刻、薄浮雕纹、圆雕等多种形式的装饰物品。
骨雕筒 新石器时代骨雕工艺品。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这些骨雕器皿利用动物肢骨空腔,就材成形,或圆形或三角形,高6――8厘米。器壁有多种形式的装饰加工,或刮磨或雕刻(如剔地凸起的弦带纹、阴刻沟条等),有的穿孔镶嵌绿松石。
贝雕
用有色贝壳雕刻或镶嵌成的工艺品。早在宋元前后,我国民间就流行有螺细镶嵌和贝帖等工艺等。品种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陈设品;各种文具、烟具、台灯等生活用品。色彩富丽,形状奇异,自然美观。主要产区有辽宁大连、山东青岛、广西北海、广东陆丰等地。
砖雕
一种民间雕刻工艺品。指用凿和木锤在砖上钻打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简单图像,作为建筑上某一部位的装饰品。种类有浮雕、多层雕、堆砖等。以北京、安徽、浙江、山西、江苏等地所产较出名,风格上南方绞纤细,北方较浑厚。
泥塑
亦称“彩塑”。一种传统雕塑工艺品。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先上粉底,再施彩绘。最著名的彩塑如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和太原晋祠的宫女,无锡的“惠山泥人”及天津的“泥人张”,各具风格。
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