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活动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活动

呼唤一种新的“空间契约”

2020/08/16中国文化报

随着抗击疫情进入常态化,每个人都被“要求”适应新的生存现状。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媒介,人们似乎更加意识到了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是多维的,不仅仅是满足社交和运动的需求。那么,使用者的诉求到底是什么?自然宜居还是眼前一亮?建筑除了作为居所和景观,还可以是什么样的存在?科技与艺术又该如何为公共空间带来新的活力?未来城市将演化出哪些新的风貌呢?

打破 “围城” 展现包容性

因疫情原因,推迟至今年829日开幕的202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提出了“我们如何共同生活”的主题,在全世界共同面对疫情考验,同时,全球化面临挑战的当下,这样的主题显得无比贴切且具有现实意义。正如策展人哈希姆·萨尔基斯所说:“我们呼吁建筑师们想象出我们能够互相包容地共同生活的空间:作为人类,虽然我们的个体性渐长,但仍然渴望在虚拟或真实的空间中与彼此以及其他物种相联系;无论是新型的家庭需要更为多元和体面的空间来栖居,还是新兴的社群要求平等、包容和空间身份,我们都在一起;我们一起跨过政治的边界,去构想不同地域之间新的联系;作为地球上的共同体,我们一起面对危机,用共同的行动来实现未来的生存。”

本着这样的理念,参加各个国家馆展览的建筑师们需要着眼于如何满足对于更具包容性的社会住房和城市连通性的需求。作为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中国大陆唯一受邀参展建筑师,孟凡浩将携其团队近些年实践的3个建筑项目——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飞蔦集·松阳陈家铺和渔乡茶舍参展。它们分别从新型社区的构建、存量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新型乡村公共空间营造3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在建筑空间实践中的策略和态度。

以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为例,孟凡浩和其团队基于当地村民对空间的真实诉求,从传统院落的基本单元与生长逻辑出发,提炼传统地域民居要素并转译为现代化的语言,试图以当代建造方式实现地域性表达。该项目因其诗意的外观而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备受关注。在孟凡浩看来,在互联网的连接之下,城市和乡村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模糊之后就是融合,是“基因的混血”。“在我们为乡村设计的这些社区中,最后未必都是乡村原住民在使用,也会出现一些新型的群体,例如有些退休的老人会从城里来到乡村租住一段时间,有些年轻人来这里租房子开茶室等,这些混居群体也需要共享的文化公共空间以及配套设施。”孟凡浩表示,希望通过空间设计,体现社会性和包容性,激发和强化社群关系,打破城乡“围城”,最终能真正影响和改善村民以及城市群体的生活状态。

建筑,人与自然之间

在全球日益城市化的今天,高密度城市的数量和城市人口密度都在骤增,许多人都拥有惬意栖居山水之间的田园梦,因此,更需要多维度思考人、自然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与自然应该如何通过建筑建立联系?世界各地的设计师都在探索寻求创新方案,有的在重新设想关于空间的利用,而有的在重新定义设施。

绿色设施是高密度城市中能够给予人们片刻喘息的自然空间。绿色设施可以降尘降噪,提升周边环境舒适度,并创造大量户外运动空间。疫情期间,大多数室内场馆为避免交叉感染选择关闭,户外的绿色设施成为人们日常休息放松和健身场所的首选。可以说,人们愈发真正认识到了公园和公共空间对我们身体、情感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在韩国首尔市中心,坐落着一个983米长的空中花园走廊“首尔路7017”。它是由废弃高架桥改造而来的城市公共空间。事实上,废弃高架桥改造空中花园走廊已经有了纽约高线公园这个成功范例,但“首尔路7017”在设计中不仅充分考虑了适合首尔市中心气候和土壤的植被种类,更将这个公共空间打造为韩国自然遗产的展览馆。

983米的走廊上聚集了至少50个不同科目的树木、灌木、花草等,通过645个不同的盆景展示,收集了约228个主要品种及亚种。最终,整个花园将包括2万多颗植物,而且其中许多植物在未来10年还将持续生长至更高的高度。设计团队试图将这座老旧的公共设施改造为全新的绿色地标,将最多样化的植物群体引入复杂的城市环境,并利用新建的人行桥和楼梯将整个高架桥与周边的酒店、商店和花园链接起来。这些功能将直接提升使用者的体验,与周边的城市肌理形成弹性关系。

“城市公园绿地应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绿地区块,提倡发展网络化系统,使其在城市建设中扮演主导性角色。由此,城市将会通过公园绿地系统引领一种不依赖汽车、不依赖石油的全新低碳生活方式,将人的生活起居、出行方式和自然环境完全融为一体。”上海意格环境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设计师马晓暐指出,公园本身应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关注点回归到人本身的物质需求与精神体验。比如,融合多年龄层次的需求,结合无障碍系统、全人车分流系统的动线设计等等,来满足各种不同人群康体健身的需求,引导人们在城市中体验自然。

山水间的诗意栖居还来自于对周边环境的尊重。在尽量减少改变原有地理风貌的前提下,对原有场地进行改造,保留原有的场地特征。同时,引进新的产业业态,进行空间价值的进一步创造,位于山东威海市的石窝(露天)剧场的打造就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将一个废弃的小型采石坑改建成了具有复合业态的露天剧场,在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公共集会场所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和产业。

采石坑独特的岁月痕迹,呈现出一种“人工——自然”的图景,峥嵘奇峻的石壁给设计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场地中的石壁被完整地保留,不做任何处理,成为剧场的背景墙。看台环抱石壁设立,从舞台地平面逐渐抬高,看台下面则被藏入了一个新的建筑,在功能上包括储藏、公共卫生间和咖啡厅,可以为剧场提供后勤和公共配套服务。建筑材料选用毛石,磊筑,其中的大部分石块来自平整场地时挖掘出的石块。该项目主持建筑师何崴表示,希望从形式和物理属性上表达建筑是从场地中生长而出的概念。人工构筑物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在此处,景观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内容,建筑也不是,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城市要关注更多微观的东西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也可以是自然的一部分。如何改善城市居民的栖息环境,使其尺度更亲和、空间更宜人、材料更自然、机能更生态,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褚冬竹认为,城市需要关注更多微观的东西,才能把整个环境串联起来,填补空隙。而一些小建筑群体的产生开始让建筑类型化思考进入到街区,进入到日常生活。

比如,由Lmnts户外工作室创建的加拿大多伦多穹顶瑜伽房项目,把50个新型的透明无框网格穹顶安装在街区开放空间中,成为一种新型隔离装置。穹顶瑜伽房高2.1米、宽3.6米,能提供超过10平方米的私人健身空间,使用者还可以享受加热器和风扇,适时调节房内温度。

受新冠疫情影响,集体健身课程被限制,为了营造一个安全的户外锻炼环境,Lmnts户外工作室与当地的Hot Yoga以及健身房合作,于6月和7月举办了体验活动。在现场超过37摄氏度的环境下,体验在私人的透明无框网格穹顶内进行,不仅带来了一种新奇的运动体验,还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参与户外瑜伽与健身课程的方式。

在日本,一种创新的免接触二手车零售系统在疫情期间提供贩售服务,这种全新的车道系统位于日本香川县高松市的国道沿线,由Gulliver旗下二手车公司委托StudioMove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全新车道系统集科技、艺术和建筑为一体,对控制疫情提供了帮助。

设计师希望打破完全在封闭环境中进行的传统客户服务方式,特意选择以一种开放的形式为客户和公众提供轻松友好的街角,如同“街区公园”一般,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形成轻松友好的氛围。“街区公园”由半透明的金属网构成,金属网构成凹凸的方形框架,直观立体地呈现出周围的城市立面景观。墙面大胆的文字标识和鲜明的颜色能够迅速吸引驾驶者的注意力,同时设计也与街区本身形成了互动,形成一处别有特色的“景观”。

显然,建筑师不足以全面回答全球性议题,但是通过跨界合作介入的这些微型空间项目仍然能够给社会带来不小的影响。正如202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来自爱尔兰都柏林的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所说:“建筑就像慢食运动——有时候你进行小尺度的工作,仍然会产生影响。”两位建筑师还提出了“自由空间”概念,在她们看来,建筑是既主动又被动的生命。“自由空间”是一个充满机遇、民主的空间,具有未经安排的、自由的功能,让不曾构想过的使用成为可能。这其中会发生人与建筑的交流,即使没有刻意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也能找到与人分享交流的方法。

建筑牵动着一根敏感的线

褚冬竹也认为,发现问题通过打补丁的方式解决并不是第一选择,另一种高明的方式是预判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尚未发生之时。“真正的研发团队绝不是售后服务的思想,而是尽可能解决产品出问题的概率。我们脑海中的交通、空间、建筑的构思立足于未来而思考,通过预判问题,没发生之前就解决,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从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建筑师的身份界定为“空间契约的诚挚组织者与监护者”就可以窥见,当下建筑师的角色更像一个组织者,很多项目都需要多学科的共同介入,而建筑师必须具备综合性的知识背景,才能整合一个综合性的团队,从多维度展开工作。这也意味着,建筑的边界更偏向社会化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认识到,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技术人员或工程师的角色范畴里,而是应该积极介入一些社会问题,同时要勇于批判,敢于回应,在社会、经济等顶层领域释放建筑本该有的力量。

“是否给人的感觉更友好,是否跟人的心理、生活真正产生共鸣,其实,建筑与周边的人、城市和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根很敏感的线。”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董功看来,建筑通过一种空间动作可以起到“扰动”作用,这种扰动不仅可以唤醒深藏在人类身体中的基因,也可以使其与更大的空间系统相连,最终达到一种全新的和谐。

毫无疑问,2020年将成为里程碑式的一年,许多国家和城市都设定了“2020愿景”。而对于以营造人类实体空间为基础的建筑界来说,能否用集体的建筑想象,用创造力和勇气去缔结一种新的“空间契约”?让我们拭目以待!

 

 

孟凡浩团队设计打造的网红建筑——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寻找一种介乎传统民居和城市化居住模式之间的状态。


由废弃采石坑设计改建的山东威海市的石窝(露天)剧场,被人们称作“可以仰望星空的舞台”。


日本免接触二手车零售系统装置,全新车道系统集科技、艺术和建筑于一体。


维也纳的“距离公园”将社交距离纳入了考量范围内,并以人类的指纹为原型进行空间的组织。

友情链接MORE

Copyright©中外美术考级网 京ICP备10047107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889号 网站运营:北京九方文化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南里东区8号楼尼奥大厦1单元744室 电话:010-67154811(美术部)    010-67191577(行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