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这个夏天不一般
2021/07/14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为减轻学生学科负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出台减负令、禁补令;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主课培训班被关闭。在教改浪潮下,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正以学校设课、校外培训、被计入中考分等形式融入教育,体现着空前的发展机遇。
当下正值暑期,校外的艺术培训,是否已成为很多学生家长的新选择?这种“艺术+教育”的融合方式,又存在着哪些问题?未来,如何评估艺术融入教育的发展水平,校内外艺术教育还欠缺哪些环节,问题一一浮出水面。
“艺术+教育”火了暑期艺培报名?
▲ 国图艺术中心培训部的学员们在学习音乐课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前来咨询、报名的人数增加了,今年我们首开暑期集训班,6月开始宣传,当月就完成了八成的学员报名。”国图艺术中心培训部负责人芮义蓉介绍,以往他们有意识衔接学校音乐课、声乐课等艺术教育门类,长年开设音乐基础课、声乐课,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契机下,如今优势更突出了——因为学校的各种艺术团达不到训练量,学生转而在校外寻找补课机会;另外,所有考级学生要求必须拿到音基证,所以音乐基础课的报名人数尤其踊跃。
芮义蓉所说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是指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出台的针对学科主课的减负令、禁补令,以及与之伴生的国家对体育、美育等方面的重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些推动艺术融入教育的政策势必引发教育培训机构、家校、学生的连锁反应。尤其在这个主课培训被叫停的夏天,艺术培训似乎定然火爆起来。
但记者了解到,与公立机构国图艺术中心比较,很多初创型小培训机构的暑期招生情况各有不同。
溪云艺术中心和一家拥有1000多名学员的大型K12培训机构同处一个培训基地,今年夏天反而受它关停的“连累”,生源受到影响。
溪云艺术中心创始人昭文认为,虽然家长们对一些教育改革政策的具体落实还在观望,但对孩子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近年来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考级持证是学生家长觉得学有回报的重要凭证。
校内外融合实践
“艺术+教育”还要跨越不少坎儿
“我们报艺术课程,首先是看小孩的喜欢。现在教委把美术、音乐都纳入了教育体系中,正好我们一直在学钢琴,既陶冶了情操又满足了当下教育的要求。当然,艺术教育毕竟还是副科,不能成为孩子的负担,合格就好,以兴趣爱好为主。”学生家长曹颖的话,代表了相当一批家长的心声——她们已经自发地具备了提升孩子艺术修养的意识。家长了解到艺术被纳入教育范畴,但对于艺术在教育中所占比重,仍然是比较模糊的。
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正多管齐下:一是在学校常设书法、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并在课时中占据一定体量;二是在中考已经加入体育考试的这些年,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精神,美育进入中考的全国试点城市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如果艺培机构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政策,作为‘外脑’和学校进行很好的衔接,将是优势互补的好事。”秦皇岛弘毅书院创始人王红利说。他是一位国学老师,教的是诗词、文言文等,既不是加分项目,也不是应试教育,但从长期看,对语文、历史等文科水平提升很有帮助。“寻找真心热爱传统文化的孩子,教他们填古诗,学平仄、对仗,这与学校语文教育精神是一致的。”
▲ 秦皇岛弘毅书院供图
王红利介绍,目前校园里开展艺术课程,优势是可以丰富课程,实现教育长期化,而且美育老师要承担教育任务、也要接受校方的评价考核,但校内普及艺术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很突出。比如教育部推动书法必修课,以秦皇岛为例,他所知、所见市区学校有能力自己落实书法课的很少,缺少这样的人才或编制,只能去校外聘请培训机构、社会人士到学校任教。
一提起“艺术+教育”,人们自然而然就联想起校外培训,不可否认的是,各色各样的培训班在当下的艺术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而就被普遍认为处于“风口期”的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来说,其入业门槛低、机构良莠不齐、教师资格和水平等问题,也是国家把艺术教育规范化之前要跨越的一道道坎儿。
▲ 国图艺术中心培训部的学员们在学习音乐课
国图艺术中心依托100座音乐厅的阵地,多年来普及音乐艺术,每年定期举办几百场公益性讲座,逐渐成长为观众心中的音乐打卡地。“秉承国家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理念,国图艺术中心在今年增加音乐培训业务后获得了良好的增长。”芮义蓉介绍,他们设计了普惠——发展——提升的艺术教育进阶式培训模式,课程以名师公益讲堂、名师领衔课为主,比赛、考级、展演、专业化培养机制都有,处于中考加分项的艺术内容也在增加中。
芮义蓉认为,观众会选择他们,恰恰是因为有国家图书馆的“背书”以及他们在音乐普及上的历史积淀。事实上,很多家长跟她反映过社会艺术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打的广告、玩的噱头让家长无从分辨真假和水平,家长普遍面临“选择困难症”。
“另外,教学的专业性很强,涉及老师的道德素质、心理学知识、个性等方方面面。大部分培训机构的老师都是兼职的,有些人责任心弱、流动性大是不争的事实。”芮义蓉说。
昭文也直言,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的突出问题是培训的系统化、专业性不够,有责任心的创业者较欠缺。“少儿美育课程尤其没有权威性,没有可参照标杆。要么非常刻板,教科书化;要么没什么专业学术性,有专业性的也不够系统化。”昭文努力完备自家课程的美育体系,和很多艺术家、美院教授沟通后才敲定了课程,每堂课设置美学知识点,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带领孩子们实践参观,并把博物馆、美术馆里的知识活化成课程传授给孩子。
艺术教育意识待提升
“教育出口”体系需健全
很多受访者表示,艺术教育大发展是个融合性命题,它涉及在学生哪个年龄段将美学融入教育更有成效,以何种形式融入日常教学中,跟主课以何种比例结合展开等;它的发展也需要社会美学意识的强化,现有艺校保证师资输送及扩大招生等,它既是艺术界的命题,也受整体教育体系的影响。
芮义蓉认为,近年来学生家长对综合素质培养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日俱增,正因此,国图艺术中心才在今年新成立培训部。“很多家长真的抱着提升美学修养的目的,我们推出的跟中考加分毫无关系的排箫、古琴班,一样非常受欢迎。”
虽然溪云艺术中心今年3月以来的招生同比增长了50%。但昭文感觉,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相比于主课仍然很弱,300多个学员中只有10个想走美术的专业道路,家长们在排课的时候也是不停地给主课让步。在往届的学员中,因为家长工作变动或孩子进入毕业班而停止艺术学习的短期、流动性现象也很突出,即使抱着提升孩子艺术素养的朴素情怀,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画画也仅限于“可以画成一幅比较像样的作品就可以”的目标。
昭文的突出感受是,相比于对K12教育的细致入微,很多家长对美术教育的出路很模糊、甚至是悲观的。“学习美术将来能干吗?哪些学校会给书法特长生加分?哪些艺校附中将来是跟艺校高考挂钩的?关于美术教育出路的认知,很多家长非常欠缺,这也恰恰反映了艺术教育的基础性不足。”昭文认为,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出口”是正规化教育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艺术教育的体系更为健全,需要大量配套设施和落地抓手,比如当前最基础的一环,对中考的艺术加分项是否可以增加,有艺术生招生需求的高中学校是否可以增加。
专家圆桌
李亦奕采写整理
▲ 北京实验二小通州分校开展的美术公开课
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郑勤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我们谈及教育,多强调天道酬勤,这样容易让孩子们将学习视为枯燥乏味的苦差事。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很多研究表明,沉浸在艺术之中的孩子考试成绩更好。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一段时间内“被功利”了。有些学生选择艺术教育是为了高考加分或进入专业艺术院校,或是为了获奖成为升学“敲门砖”。不仅如此,我国的艺术教育还面临着两个极端:一是农村孩子们还在苦于没有美术教材和艺术课的专业教师;二是一些原本对艺术很感兴趣、很有天分的城市孩子,因为被家长过度强调“考级”等“艺术成绩”而最终丧失了对艺术的兴趣。这种状况令人忧虑。
与国内推崇数学、语文等学科不同,法国的幼儿教育更偏重音乐和美术,80%以上的幼儿课程都和美术有关。在俄罗斯,家长普遍重视对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日本的中小学教育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动手能力、活动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强调全面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强调把中小学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全面实施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教育部已经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规范各类校外机构。艺术素质测评是一个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极强的国家素质教育评价系统,必须经历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展开调研、标准研制、评估方法、试验区试行等阶段。并且更加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审美素养和艺术发展等综合能力评估,而避免单一技能性评估。
“艺术+教育”要充分发挥素养导向的作用
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负责人):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去年10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即将制定完毕之际,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思考。“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艺术+教育’”,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益。具体而言,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能令孩子产生兴趣,扩大孩子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帮助他们获得基本的艺术技能等等。
如何规范艺术教育课程的标准化考核?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标准化的考试。未来可能进行的艺术中考,也并非标准化的考试,而可能是一种素养导向的考试。
段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艺术教育的标准化考核或美育监测等关键要有“标准”。从教师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应继续坚持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对于学校美术教学的引领,强化核心素养导向。在此基础上,各地需要积极探索评判学生艺术思维和多元表现能力水平的各种监测或评价方式。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两点:第一,“一刀切”的选拔性考试也许并不适宜当下的素质美育生态,“捧红一个,唱衰一片”应该绝对避免;第二,无论是考核、监测还是教学评价等,其对象不应该是硬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应该定位于是对学习者艺术基本素质、素养、能力等的考评,其最终指向的还是学生,要坚持“人本取向”。